查看原文
其他

过日子丨33:聊聊送礼物和收礼物这件事

张诺诺 缙云风物
2024-09-04


01:送礼物的“手机风波”


过年期间围观了一个同龄朋友的“手机风波”,以及因这风波而起的沟通不畅,而使她和母亲的心都碎成饺子馅儿的故事。


朋友的故事不复杂。年前事业上有诸多荣誉,因此收入颇丰,想到母亲在家做全职太太付出挺多,自己这不有出息了嘛,想让她高兴高兴,于是花两个月收入给她母亲买了一个最新款的品牌手机。本以为母亲收到会很高兴,结果母亲只是淡淡的表示了一下感谢,仍然用旧手机,还是两个月后朋友催她去换卡,才用起来。然后,用了新手机没几天,朋友父亲因为帮了他朋友一个忙,对方太太表示感谢,也送了一个不错的手机,虽然价格不如我朋友买这个,但是酷炫啊,又是双屏,又是各种拍照神器,朋友的母亲一下子就喜欢了。这还没完,过年期间朋友母亲看到妹妹手机很不好用了,觉得自己用不了两个手机,想把朋友买这个送给妹妹,又觉得价格太高,想着补点钱给我朋友。



噢哟,这下可是麻烦嘞。本来朋友就觉得母亲收到手机没有很高兴的反应,就让她觉得挺有挫败感了,又来个老爸朋友的太太送的酷炫手机抢了风头。这也就算了,当母上大人虚荣爱美不识货好了,结果还要把手机送给小姨,送小姨也就算了,还因为价格太高要补给自己女儿钱。这一系列连环攻击下来,朋友的心可不碎成饺子馅了嘛。



看她妈妈那边呢?一辈子为家操劳,虽然日子不差,但终究牺牲了一些自我,多少有点遗憾。闺女是有大出息了,给我买了这么贵的手机,但是它也太高大上了,还是那谁家太太送的这个好,拍照又好看,拿着也耀眼,省得一起玩的姐妹们不识货,不声不响赚面子了。那闺女送这个怎么办呢?送我妹吧,送我亲妹妹和送我是一样的。但这样送了不好吧?闺女会不会觉得不重视她啊?那我补她点钱吧。既送了妹妹,又没亏了闺女,两厢平衡,正好。母上大人心里算好了,一扭头发现自家闺女怎么火气都要烧头发了?咋啦,老娘自己的东西还不能自己做主了?补给你钱还不好啦?一点不懂事,生块叉烧好过生你啊!还敢给老娘怄气,一张口:“你不要觉得你买了个手机就很了不起。”完了,慈母手中剑,游子身上劈了。



我为啥了解得那么清楚,因为我和朋友最近聊天记录里满屏都是“手机”,委屈是有一段日子了。都说疏不间亲,我也只能发发摸摸头,拥抱一下的表情包,分享一下我自己送礼物和收礼物的糗事儿,以及征得她的同意,以她的故事为引子,写下这篇来自我自己的送礼物和收礼物踩过的坑和挖过的坑,以及我的心得感受。


02:交换礼物的基本逻辑


从朋友的故事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送礼人和收礼人对礼物赋予的意义和感受非常不一样,这使得误会发生了。不过母亲之间的误会当然不会只单纯因为这一次手机风波,矛盾背后也会有诸多因素,这也是我疏不间亲的原因。



一般来说,赠礼不是单方面的,往往是赠礼与回礼相结合的,也就是一次礼物交换。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对此曾经给出过非常清晰的解答:


礼物交换和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交换礼物的价值,另一个是交换礼物的时间。这样就会产生四种不同的情况:





①交换的礼物等值,交换的时间分前后,这就是借贷;

②交换的礼物不等值,交换行为同时发生,这就是贸易;

③交换的礼物等值,交换行为同时发生,这就是拒绝;

④交换的礼物不等值,交换时间分前后,这是赠礼和回礼。


第一种常见的是婚礼和亲戚的过年红包,大部分都需要记账和还礼,这就是所谓的人情债。


第二种也常见,当年我看上了蜗牛老师的小卧猫笔枕,正好我有个露肚皮的小躺猫笔枕,我们就愉快的互换了。当时没觉得是礼物互换,更觉得是皆大欢喜的物品交换,这就是最早的以物换物的贸易。


第三种在求人办事或者追求人的时候比较常见。不涉及情感的时候还好说,是给双方留体面的拒绝。但如果涉及情感,这种礼物交换极易激怒人,或者被误解。后面这两个坑我都踩过。


第四种是比较好的表达善意的赠礼与回礼,也是比较常见的家庭或者亲朋好友之间的礼物交换。



除了布尔迪厄的划分,还有一个很好用的理论是当年在金正昆的社交礼仪上看到的,针对第四条,他提出了送礼物的两个关键词:表达心意、符合身份表达心意是指用心选择礼物,使对方能感受到你的心意。符合身份是指礼物的价值和含义最好符合你与对方的关系定位,最好价值合理,既是你能承担的,又是对方能坦然接受的。而太个性的礼物比如口红、鞋子,就是是雷区,一不小心就不合适,最好先与对方沟通好再送。


03:送礼物,以对方为中心


朋友仍然沮丧,认为自己送错了礼物,我给她说了一个当年我的例子,知道了大家都差不多了,她略感安慰。


确实啊,谁的青春不是跌跌撞撞走过来的呢。还记得我刚工作时送出第一份给朋友的礼物,那简直是把送礼物禁忌无死角一次性趟完了,而且,我还是过了很久才意识到自己错了。



当时刚到杭州,投奔一个聊得来的朋友,虽然彼此我们都有爱看戏爱看段子等共同爱好,第一次见面也以“二货”“瓜娃子”自称,但其实我们当时都是拘谨而内敛的人。后来我找到工作搬了家,拿到工资时正好她生日,我就想送她一份生日礼物。在此真的要吐槽一下摩羯座的我自己,铁骨铮铮的实用主义者,从锅碗瓢盆到衣服鞋袜都想了一圈,后来在路边遇到一家挺不错的品牌内衣店,是我上大学的时候都买不起的牌子啊,于是给自己买了以后,还赠送了一张会员卡,那干脆就给朋友也买一身得了。而且她比较苗条,可选的比较多,干脆来个成套的得了。


礼物拿到朋友面前,她目瞪口呆。很快接过去,生硬得挤出笑容,说谢谢我的心意,如果不能穿就给她妹妹好了。我当时完全没有觉得任何不妥,还给她看我买的,然后朋友尴尬的气氛也就烟消云散了,我们愉快的去吃饭然后又各自回去开始打工人的生活。直到有一次夏天我去她那里玩,后来我被叫去临时加班,回来发现朋友帮我把衣服都洗干净了,而且没有洗衣机还是手洗的,轮到我目瞪口呆了。



这才明白,虽然上大学的时候一宿舍姑娘们T恤鞋子都是混穿的,但是大家还是有各自隐私的,只是因为我和朋友比较聊得来,也就松懈了边界感,直到她给我手洗衣服了,我觉得自己的边界被闯入了,才明白我给她送的生日礼物有多不合适。不过也幸好我们年龄差不多,这事就自然而然过去了,只在彼此见面时取笑对方二货。



给同龄人礼物是好送的,自己喜欢的往往对方也喜欢,但是这也很容易陷入“送礼的自我中心主义”,就是给一切对象送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就很难保证礼物是对方喜欢的了,尤其是在给年长的人送礼物的时候。记得我高中的时候省吃俭用放假的时候买了个香薰还是什么东西给我妈,结果她拿过来看了一眼,十分生气地丢在一边:“你给我送这个还不如给我买两斤吃的!”等到我去外地了花大价钱给亲戚们买了当地特产,比如小清新的豪华月饼或者五彩斑斓的面条,亲戚告诉我不好吃,以后别买了,那种感觉也会特别挫败。


这是因为赠礼人往往把情意附在了礼物之上,而收礼人是通过礼物来感受情意的,甚至还要考虑回礼的问题,对礼物的衡量就很重要了。主动赠送礼物,是比较容易的,送出去了很容易收获愉悦感。所以送对礼物,避开太个性的礼物、价值太不合适的礼物、不称手的礼物,以及使对方被动消耗大量时间金钱心力的礼物,是对对方的尊重。


04:接受比赠与更难


比赠送礼物更难的,是接受礼物,这或许是朋友的母亲收到礼物没有表现出开心的原因。因为礼物不仅自身有价值,还带着赠礼者的情感。一般人没有喜欢占亲朋好友便宜的,所以礼尚往来是最常态的,大部分礼物交换其实变成了贸易或者借贷,过年的礼物转一圈又回到自己这里,就是最好的例子。此外,以前大家生活条件不好,都是条件好的照顾条件差的,接受赠礼就有说明自己不如人之意,所以赠礼者往往特别谦卑,才能使来往长久。即便是条件差的厚着脸皮去打秋风,自己心里也未必那么理直气壮,归根结底,接受礼物是有心理压力的。



所以,接受礼物的人总是会准备好回礼的,使单纯的赠礼和回礼变成借贷、贸易和拒绝。这就很容易激怒诚心诚意送礼的年轻人,比如我。曾经有一次我回家,给了我妈一笔钱,她很高兴的收下了,我也很高兴,结果在我离家的时候,她从兜里掏出二百块钱来:“你给了我钱用,我也给你二百。”我的头发都快被我的怒火点燃了,攥着钱跳上了公交车,一直到上了高铁眼泪还止不住的流。后来我在想为什么我那么生气,第一,我和母亲几乎是一前一后给对方钱,第二,我们给的钱虽然数额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这就是礼尚往来,是有拒绝之意的,这拒绝一下子让我和母亲乃至和家里的关系变得泾渭分明起来,更何况我背井离乡,连回家都变成了客人,怎么能不委屈呢。


而对我母亲而言,接受我给的钱也未必就那么愉快。一是她还没有到要依赖子女生活的程度,二是她小时候对我并不好,在钱上尤其严苛,如今再接受我的钱,心中未必坦然。换句话说,我想用赠礼证明我有能力,并非忘恩负义之人,母亲想用回礼证明她不缺钱,也不是贪图钱财之人。这赠礼与回礼时机不对,一下子让我怒发冲冠了。


后来再细想,母亲与外婆也是这样的,去外婆家时送上礼物和钱,外婆要么百般推辞,要么在送我们时拼命塞“打发钱”给母亲,两人常常要拉扯许久。这是老派亲戚来往之间必有的动作,传统时代大家重礼仪而把情感收得十分内敛,也许这样的拉扯也是感情表达的方式之一吧。也许母亲只是延续了她从外婆那里学到的方式,并不明白我的感受与心思,这样一想,也就释然了。



其实不止母亲,我曾经对接受礼物这件事同样是如抱火炭的,所以大部分时候我是先出手,吃饭往往主动买单,礼物往往主动赠送,收到礼物也总有回礼。这样的好处是我于情于钱都很少亏欠他人,少了许多麻烦和纠缠,而且因为处事坦荡交到不少朋友。这样的缺点也很明显,因为太过刚正而让前任变成了回来赞叹我人品的朋友,真不知道是好事还坏事。


05:珍惜那个从不回礼的高手


我很认真的想过,为什么我以前怕接受礼物呢?想来,还是觉得礼物背后承载的情意让我不知所措吧。但也有例外,如果对方是让我觉得很尊敬或者很有安全感的人,收他们的礼物我就会有被关爱的幸福感。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样的朋友我有几个,我们之间几乎没有礼尚往来的,我赠礼的时候是可以欢天喜地地全盘将情意寄托在礼物之上,也不用担心对方不知道或者不理解。这时候礼物才起到了它最本质的作用——作为情意的载体,从赠礼人到收礼人,情意被get到了,礼物回归物品本身,或是被使用或是被赠送,都不要紧了。



对此,和菜头曾有一个著名的理论:“许多年来,我以和朋友吃饭不买单而闻名。每次朋友请吃饭,我都吃得很开心。因为我觉得吃得开心,就是彻底接受了他们的善意。而我对他们的回礼,并不体现在饭上,否则友情就是放贷还贷,大家的关系是饭费互助组。所以,我的真朋友从来没有因此埋怨我哪怕一次。可见他们是真的喜欢我,真的想让我吃得开心,也知道我是真的开心。”


我非常喜欢和菜头这个理论。开始尝试着接受他人的礼物,而不那么急切地准备回礼。而在准备礼物上,也越来越以对方为中心,以心意的传达的有效性为主,而非礼物的商品价值为重。我给亲友们送了各种各样的手作食物和手作物件,反响竟不必当初花钱买的差,这着实让我开心。常常关注对方,问对方要什么,看对方在群里和朋友圈的许愿,也是可以送出称心如意的礼物的。



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你所以为的礼貌和得体,其实让表达善意变了味道,要么显得过于功利,要么显得不近人情,要么显得距离感过强,唯独没有坦然的给予和坦然的接受,就像是躲在一个坚固的壳里。”换成一句大家熟悉的话,那应该就是:“礼轻情意重”吧。


对了,现代社会大家都很忙,如果你有想要的礼物,最好直说,免得错过后悔多。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



全文4915字,感谢您耐心阅读。如果觉得有收获,请帮我点个在看,或者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也欢迎留言讨论赞赏哦!

过日子丨32:戏台大幕落,春节就过完

大年初一,从画完第100张绘画练习开始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54: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演练场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53:真正做教育的人,终有立足之地

参观了百年前的博物画展,还收到一本珍贵的植物图鉴

过日子丨30:回家是拓宽自我边界的旅程

过日子丨29:手作里的情意和枷锁

过日子丨19:母亲的礼物




阅读更多请点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系列身边的自然系列读书如行路系列视频系列猫咪张念九的专栏过日子系列尘世间系列在自然里玩系列浮生偷闲系列游学记系列


慢 慢 写


微信号

nuonuo_1125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缙云风物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